顯示具有 化學治療人工血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化學治療人工血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拔不掉的port A 導管

port A 導管 ( port-A-Cath )
是每個接受化療癌症病人的深刻體驗
我們一個月可以統計超過五六十個病人在我們科接受這個手術

最欣慰的是
病人來門診跟我們高興的宣布
癌症科的醫師宣佈可以來請外科將這個放了好幾年的port A 管子拔掉了
表示病人至少抗癌成功穩定好幾年了才有機會接受門診手術拔掉這條每次化療一定不會
忘記它的存在port A 導管

拔掉port A 實在是一個簡單的手術
我曾經在門診沒有使用電刀只用了一個刀片一支蚊式鉗一個自動撐開器十分鐘就拿出導管
及底座, 還縫好傷口
一直到聽到有人拔port A 導管斷掉還動用移動式X光機費了好大力氣才從腹股溝的股靜脈
夾出斷掉的管路我才知道這個手術在門診作也不是很理想

之前曾有幾個科的醫師或者我們科的醫師拔port A 管子發現困難
大抵就是底座拿出來後發現管子不知道是手術中或者手術前前就已經斷掉有一大截留在血管內
基本上如果斷端還在我們傷口往深層血管找還摸得到的地方只要沿著血管走向還是可以將管子
從血管內撈出來, 然後再設法將血管補起來

如果斷端已經溜進大靜脈或者心臟內或者肺動脈內了

只有動用移動式X光機從股靜脈放入我們戲稱" 抓抓樂" 的夾子進去血管內將斷掉的管子夾出來

有一種情況是
外科醫師在拔port A 管子的時候明顯發現血管將管子包夾住了
只要將管子往外扯病人就覺得非常疼痛
逼得外科醫師只能找我們進去開刀房裡面想辦法
其實這種狀況由人報告過在小兒port A 的200個病例中有16% 的小病人在平均
裝了29個月的port A 後在移除port A 手術過程中發生困難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011271

遇到這種狀況
我們翻遍論文期刊發現有幾招可以拿來用用看

第一招
我們參考台大外科Huang 醫師於2009 年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發表的論文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573682
使用guidewire做為材質有點偏軟用力拉一定會斷掉的導管中的 internal stenting
 穿進已經跟底座分離的導管後不是粗魯的往外拉
而是gentle 地往內推使用" push-in" technique 將導管與guidewire 一起前後移動看看

最後可能可以簡單地將導管移開沾黏的血管內壁
連同guidewire 一起拔出來

第二招
參考紐約大學下州醫學中心Dr. Hong 提出回收希克曼管的方法(http://www.biomedsearch.com/nih/easy-technique-removal-hemodialysis-catheter/20119909.html)
使用sheath 回套
找出當初原廠的introducing sheath ( 我認為選擇一樣尺寸的親水性塗層的過髂骨彎長鞘管更硬更滑溜更適合, 下次我要試試看 )

將catheter 跟底座分離
然後使用不會切開管路的縫線縫住固定導管末端

然後將縫線連同導管收進introducing sheath 當中
將導管及縫線握在手中
然後將introducing sheath 戳進血管中將導管與血管壁沾黏的地方分離
就有機會一起拿出套管與原本拔不動的導管
也可以配合方法一使用
效果更佳

第三招
參考前一位做法的紐約醫師2011年在同一個雜誌上的另一篇論文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688240
使用break-through 的方法
將小型的氣球導管從斷開的希克曼管的兩個腔室內放到可能阻塞的地點
將氣球撐到最大壓力
然後試圖將希克曼管的一半管壁撐大期望與血管沾黏處分離
同樣的方法在放進希克曼管的另一個腔室
最後跟方法一一樣拔出卡住的導管
只是我很難想像即使使用可以承受30大氣壓的高壓氣球真的可以膨脹多少比例的導管管壁
讓它跟沾黏的血管分離
我很懷疑
我心裡想
如果直接拿氣球放在導管內卡住管壁
然後使用方法一的方法前後挪動導管搞不好還比較容易讓導管與血管壁分離
或者說
直接將氣球穿出導管末端
然後往後拉氣球
讓氣球帶著導管往回捲離開沾黏住的血管壁可能也是一招
我還沒機會用用看

第四招
參考邁阿密米勒醫學大學心胸外科於2009年在透析研討會雜誌上發表
率先使用16-18Fr.雷射鞘管將導管收在鞘管中
然後使用雷射設備將沾黏住管壁外面的物質燒開
也可以順利拿出導管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17840
這個方法更神奇花大錢了
比較適合拿來做移除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導管使用
當作參考就好

所以在我前幾周被table consult
在手術台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鞘管加上不鏽鋼導絲幫小兒外科女醫師順利地拔掉沾黏住血管壁
的port A 導管
當時很臭屁高興以為自己又發明了一個怪招
後來查了論文才知道
原來之前我自己胡亂想出來的拔管子方法早就有人寫成論文投稿發表了
現在我只在意是否這樣的手術
也應該訂一個標準作業流程

其他科醫師拔port A 導管如果發現導管卡在血管壁不可硬拉
應該通知血管外科醫師
試著在透視屏下操作看看上面說的可能方法可不可行
看看我們一年可以累積多少病例
呼.......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另一種植入式中央靜脈注射埠 port A --Arm Port ( 一 )

醫院的植入式中央靜脈注射埠port A ( Port-A-cath ) 是個大宗的業務
這個小小的東西一般用來提供病人化療藥物注射, 國外還可以用來給需要長期治療的病人
例如感染性心內膜炎需點滴注射抗生素四至六週以上
短腸症的病人需長期使用靜脈營養可能要一輩子每天打針
用來注射抗生素抗病毒藥劑營養針甚至輸血都很方便
特殊的型號的port 還可以拿來注射顯影劑
當然最多的還是用來做化療

以前別科還會會診心臟外科作這個小手術的時候
一個月總有超過五十個病人接受這個手術
也代表每個月我們醫院可能出現了超過五十位新的癌症患者
實在令人心驚
裡面有新發現的鼻煙癌, 乳癌, 血癌, 淋巴癌, 食道癌,  肺癌或者術後復發轉移的各式癌症
或者開完刀嚴重淋巴轉移可能開刀無法確保完全乾淨的的的胃癌, 大腸癌,肝癌, 胰臟癌, 腦癌,
骨癌, 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
所以光是幫這些滿臉愁思的病人及家屬做妥善的術前術後講解各種化療用的管路選擇的優缺點
實在是個痛苦差事
...

一般常見的化學治療注射管路有兩種
一種是植入式的一種是外露式的
植入式就是一般簡稱為 port A 的注射埠
外露式的就是PICC 從周邊插入的中央靜脈管一般指手肘上下擺進上腔靜脈中的化療注射管

有一條細細的注射接頭露在皮膚外面
使用時不需以特殊針頭扎進皮膚中
只需將點滴頭接在注射接頭上就可以了
病人省掉每次扎針的疼痛感也不用擔心點滴液外漏在皮下或者管路斷裂氣體栓塞等等併發症
可是外露式的PICC 由於需要患者每日自行照顧管路消毒以及防止洗澡濺濕傷口等麻煩事
在我們醫院不太受到患者以及醫師歡迎
有一陣子幾乎病人全部選擇放在鎖骨下或者說前胸的chest port


大約從2009年開始
美國一些醫學中心開始嘗試使用可以埋在上臂或者手肘附近比傳統port A 小了一半的
植入式port

簡稱為arm port
當然在做這類的建議給病人時他們會自行詢問其他病友的意見
這是其中一個癌友支持團體的問答
Q: ( 化療護士及醫師請她決定要擺在胸口或者手臂...)
I have to get a port put in this week. I assumed I would get it in the chest. However my chemo nurse said that some of her patients have recently had one put in their uppper arm. In the arim has to be done my a surgeon. Anyone have this type and what's your opinion of it. I need to make up my mind this week and have it put in since they are holding up my avastin a few weeks so it can heal up. Thanks,
A1: ( 擺在手臂, 萬分喜愛, 大寫 )
I've had mine in my upper arm now for years and LOVE IT!! It's much more comfortable than in the chest, it is much more easily accessible, and all of the nurses at my Onc's office absolutely LOVE IT!! They love it, I believe, because it ALWAYS works, and it is SO MUCH more easily accessible. This is the "new way" of implanting ports (I participated in a clinical trial of putting them in the upper arm when I had mine done) and even though I travel about 2 1/2 hours to get my Onc's office, they are now referring their patients to here to have their port put into their upper arm.

It is maybe 2" below my shoulder, slightly more toward the inner part of the arm. It connects into my jugular vein in the neck and then down from there.

I VERY HIGHLY recommend it!
A2: ( 想要在手臂不要在前胸影響胸罩背帶, 可是外科還是擺在前胸, 嗚)
I would much rather have mine in my arm. They can make that a powerport - then they can use it for scans that they can't use a regular port for. Also - my chest port is right where my bra strap would lie so I haven't been able to wear a bra since I had it put in. I say...arm all the way! BY the way - a surg. put my chest port in with twilight anesthesia.
A3: ( 病人放arm port的一場悲劇...)
I had mine placed just below the elbow and I loved it as well....couldnt even really see it...I was very well pleased....However, one day I lifted my 30 lb daughter and the catheter that goes up your arm to the heart, got ripped out of my heart and wound down in my arm...kinda painful and immediate surgery to remove it....This surgeon is awesome and he said he has placed thousands....He does lots of kids/teens with cancer and they lift weights, play baseball etc and he has never seen this happen....I believe him but no more ports there for me....So he put a power port back in my opposite chest...1st on was on rt, then rt arm now left chest *cancer side*.....so now i have some mild lymphadema in that arm....so wished it had worked in my arm....I really loved it and felt so less invaded, having drugs going thru arm not chest....but my new one works the best of all so am thankful for that. I would go for it....
A4: ( 病人擺了arm port, 擔心影響健身房運動..)
I had a Bard Powerport placed in my left inside upper arm in October and have been very happy with it. It's much smaller than the traditional chest port and the scar is usually not visible as it's on the inside of my arm.

As I was being wheeled into the operating room, the nurse told me I could never lift more than 10 lbs with that arm. I told her I was very active and she said "you gotta roll with the punches!" Now that I'm working out again, I called Bard to find out exactly what I can and cannot do. They were very conservative and advised against lifting any kind of weight over 5 lbs, doing yoga poses that put weight on the arm, and doing any kind of repetitive arm movements. As you can imagine, I was not happy as that would rule out many if not all forms of exercise. I spoke with my oncologist and he, like I, believe that they were being overly cautious. At the same time, we've heard from momX4TNBC that dislodged her catheter by lifting her daughter (30 lbs). The folks from Bard warned of dislodging the catheter and/or causing a blood clot from the catheter moving up and down inside the vein with repetitive movements.

I have begun exercising again and do modify certain activities. One day in a gym class, we did many biceps curls and my arm was a little sore right where the catheter might be.

So, overall, I'm very happy with my arm port but would speak with your doctor concerning lifting (lbs) and exercise. This is a risk with every procedure we endure. For me, not having to look at another scar everytime i look in the mirror was important. I'll continue to be gentle with my arm port and hope it continues to be good to me :)

大體上可以嗅出 親身經歷的病人覺得arm port 的好處是
1. 傷口小幾乎看不到疤痕
2. 不影響胸罩背帶穿著造成不舒服
3. 打針容易打
4. 注射藥劑時心理壓力比較小...
壞處就是
1. 可能不能提重物包括一把抓起三十磅重的小女兒
2. 可能會斷裂管路溜進心臟
3. 影響愛好運動者的選擇項目...

所以同樣的
在我們正式申請開始做這個擺在手臂的化療注射埠arm port
我們的考慮是
1. 會不會跟PICC 一樣增加血栓靜脈炎的機會
2. 會不會管路容易阻塞感染或者造成皮膚張力過大容易磨破皮膚或者造成穿著衣物的不便
3. 會不會因為管路小藥劑注射時的幫浦壓力很大, 機器會時常叫
4. 其他醫學中心的經驗呢??和信???還是國外大型癌症中心????

...( 待續)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想盡辦法幫中央靜脈完全阻塞的病人重新裝設化學治療注射埠 Port A

今天從胸腔科門診轉來一個病人
是化療藥物治療的時候藥劑直接從針筒往後噴射出來
造成化療治療注射埠port A 附近的傷口鼓成一個大包
猜想不是port A 的管路斷裂或者Port A 的前端被血塊阻塞

我問病人前一次化療順不順利
他說  很順利呀藥物都有打進去只是壓力高不高他就不知道了

我幫她照了一張胸部X光片
看看管路有無異狀
發現一切良好沒有移位也沒有斷裂
所以就把它當作是port A 管路前端阻塞
請病人選擇使用血栓溶解治療或者開刀進去從放一個新的Port A

開刀進去
我先從port A 裡面打藥水
發現藥水無法順利推進血管內
反而從血管與管路交接的地方漏出來

接下來
我將管路跟port A 分開發現管路可以正常回血
表示管路應該沒有阻塞
我直接從管路裡面打藥想說應該是port A 的port 部分塞住了
只要沖洗一下通一通
再將原來的管路接回去就好了

結果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藥物可以輕鬆的從管子打進去可是同樣的從管子與血管中間的交接處漏出來
這下子我搞不懂了
是因為我的管路頂到血管壁嗎還是管路本身有破洞可能被他們化療室扎出一個洞來嗎?????

我要來超滑導絲然後再透視屏下看看我能否將導絲透過原來舊的port A 管路送進右心房內

然後不管它是位置不好還是管路中央有破洞
直接換掉一個就可以了

我在透視屏前努力了一二十分鐘
都無法將超滑導絲送進上腔靜脈跟右心房中
原來管路的尖端由於頂在無名靜脈與上腔靜脈的交接處已經狀似完全阻塞了

我拿了一些顯影劑來做靜脈造影
很慘
只出現幾乎只有原本管路直徑的無名靜脈腔室
所有的顯影劑根本看不出來它可以從哪個側肢循環血管流進上腔靜脈或右心房中
就直接從血管與管路的交接處漏到皮下一大灘了


我接著使用氣球導管固定的方法
將氣球導管放進只剩下細細一條的無名靜脈中
將氣球打起來固定在血管壁上
然後開始狂送超滑導絲
導絲一直在血管內成畔捲曲無法順利進入上腔靜脈中
我反覆撐開血管反覆做血管攝影都完全無效
我開始跟病人商量是否要將這個傷口關起來
重新在另一邊開一個傷口來放置新的port A

雖然病人完全同意我的決定
我還是心裡很不甘願
我開始想是否換上V18直頭比較硬一點的導絲比較有機會鑽過完全阻塞的血管段
結果突然間
超滑導絲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然鑽過完全阻塞的血管進去右心房中然後進入下腔靜脈了


我想皇天不負苦心人
總算在我努力了近三十分鐘的狂送導絲的瘋狂行徑中
導絲還是鑽過了完全阻塞的血管進入我們的目標血管上腔靜脈及右心房了
我只要將擴張氣球送進阻塞段血管做幾次氣球擴張
就可以將全新的port A 管路放進上腔靜脈了

結果並不順利
我使用6毫米的low profile Wanda balloon  低調氣球?
希望可以鑽過狹窄處
然後進行擴張
結果氣球就卡在血管阻塞段前
怎麼樣都無法通過阻塞段
我想一定是氣球太軟了
這次我換上小一號的超硬CQ balloon
還是卡在阻塞段前無法通過

這下我想那麼是超滑導絲太軟囉
可是為了這樣一個氣球擴張使用Stiff wire 或者 Lunderquest 超硬導絲是否是太超過了
我拿起port A set中附贈的introduing sheath
想說利用它的高硬度將氣球牢牢固定住
然後推送擴張氣球
應該有機會

這次終於成功了
我順利的將小號的擴張氣球延著導絲送進右心房中
然後等一下確定病人沒有胸痛或者血壓降低的狀況
將五號的balloon 打起來
然後換成六號的balloon
然後換成大人用的port A 管路
全是靠著堅固強韌的introducing sheath 導入鞘的支撐下一一完成


Port A 終於裝好了
病人比我還關心整個手術的時間

整整55分鐘才完成一個簡單的第一年住院醫師的手術
................................................................

事後我在想
以前當然也遇過很多次的中央靜脈血管阻塞的病人裝設port A
學長總是說只要將管路留在還沒完全阻塞的地方就好了
藥物還是可以靠著側枝循環回到心臟
可是總會有一些病人還是會被化療室退回來
說完全沒辦法使用
我們總是恥笑化療室沒膽或者要求太高
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不適當管路可以讓藥劑根本打不進去血管內
我們應該慶幸護士小姐有足夠的警覺心發現管路有問題要求我們重做才對

以這個病人來說
如果我放棄堅持將管路送進右心房中
他做的化療可能藥劑還是逆流回血管與管路的交接口從交接口漏出至皮下
不止病人的化療會沒有用
可能還會有嚴重傷口感染化膿皮膚壞死的危險

原來這麼小的手術
還是有這麼大的學問
真的讓我學到一課
也高興自己有努力鑽研全阻塞血管的氣球擴張技巧
病人可以確實得到好處
我很高興..............................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Port A 化學治療注射埠管路斷裂拿不出來怎麼辦?

好不容易利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醫院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空檔
在中午兩點以前跑到醫院旁邊新開的清真麵館喝個湯麵
手機還是無情的響起

原來是外傷科的總醫師在移除我們多年前從左側頸部內頸靜脈穿刺的化學治療注射埠
Port A 的時候

拉不出注射埠的管路
等到用力一拉的時候
管子就應聲斷裂在血管內了


他們先懷抱著希望
希望管路還有一小段留在血管外可以慢慢拉出來
所以先嘗試在頸部劃開一個小傷口希望可以在移動式X光機的引導下找到斷掉的管路的斷端
想辦法把剩下一小截的port A 管路拉出來
結果弄得病人哇哇大叫還是拿不出這條管子

我告訴總醫師兩條路
第一  將病人收住院改成全身麻醉下在有X光機攝影設備的情況下手術, 因為血管比他們想像得深,不是普通局部麻醉劑浸潤下就可以完成手術
第二  請地下一樓的心臟內科導管室隨便找個總醫師或年輕主治醫師到開刀房裡面, 利用原來的X光機攝影設備以及他們擅長的snare  導管技術將斷裂的管子從股靜脈抓出來

傻子也知道, 第二個方法比較容易得到家屬與病人的諒解
可惜內科醫師還是不願意離開他們熟悉的導管室跑到開刀房來救/就?病人
堅持要外科醫師跟家屬與病人溝通清楚了
再推到地下室心導管室
插隊做這個我想應該很容易的手術


這樣的導管斷裂不管是病人身上的注射埠自己斷裂還是接頭鬆掉還是外力或者移除整組管路的時候斷掉
在醫院實在不算少見
一年應該超過五個病人多的時候一個月就有兩三個
以往是拜託放射科醫師現在則大多數是找心臟內科醫師來做
我們科則自從開始做through-and-through 放主動脈支架之後有了無敵的三向snare
也開始自己做這類的病人
只要有X光機設備將導絲及長鞘管送到斷掉的管路旁邊
然後使用有三個小環的的不銹鋼線圈
很容易就可以抓住血管內的管路或者導絲
將他拉入鞘管中然後從股靜脈全部拿出來

有的時候可能是管路在血管內被包埋太久
也會在抓管路的時候再次斷裂
最高紀錄
小兒心臟科跟心臟內科合作一共抓出了斷成五截的管子在肺動脈裡面
相當的不簡單

我一邊高興的喝著簡單濃郁夠味的蕃茄湯麵
心裡想這個手術應該很快被心臟內科秒殺了吧
結果等到吃完麵
又聽到語帶哭音的外傷科總醫師跟我報告
內科也夾不出這條管子
因為管子已經跟血管黏得很緊了
怕用力扯會扯破血管不然就是管子會斷成無數截反而讓拿出管路變得更困難
還是找心臟外科吧
...............................

我請病人辦住院並安排隔天全身麻醉下手術
胸腔科總醫師對這個手術超有興趣
手術前就跟我討論X光片
病人進來手術室還頻頻拿著血管超音波要找到斷裂管子的最末端
結果果然被我猜到
管子已全部包埋在血管內的一層纖維組織中
沒有露在血管外的部分
我告訴他最佳的狀況是我們打開內頸靜脈不需要做太麻煩太低位的前後內頸靜脈血管控制
就可以打開內頸靜脈
小心不要 弄出太多纖維雜質就可以拿夾子將管子夾出來
比較慘的是近端的內頸靜脈無法控制會大出血要嗎我們將病人的手術床頭位抬高
減少中央靜脈壓讓靜脈血淹不出來的高度就有空間與手術視野可以趕快切開血管夾出管子
再不行
我就用一個氣球導管或者無菌尿管從頸靜脈或者股靜脈塞在無名靜脈與頸靜脈交叉口做近端控制
讓我們可以少流血的將管子拿出來
最差最差的狀況是必須打開部分胸骨在無名靜脈裡面找管子了

拒絕麻醉科使用不太可靠的LMA麻醉
手術在病人完全不動的全身麻醉下開始進行
我利用超音波定位找到可能末端管路的地方
沿著胸骨上凹窩到左胸鎖乳突肌上緣切開一個五公分長的傷口
找到肌肉下的內頸靜脈
先做遠端的內頸靜脈控制
再做近端一點的內頸靜脈控制
我手術的計畫是希望先將我預先要打開的內頸靜脈切口上下控制住
然後從這個切口伸進長細蚊鉗
在X光機的導引下抓出這條斷裂管子

在我用九十度角鉗撈起我找得到最近端內頸靜脈時
就發現斷掉的管子黏在血管後壁裡面
血管跟周圍組織有一點沾黏
等到好我弄好近端的血管束帶
手術好像變得簡單了
我將兩頭的血管束帶束緊切開靜脈一個約半公分的小口
發現血管內根本找不到管子
我猜內皮已經完全將管子蓋住讓我們完全看不到管路
我知道這種狀況只能將血管壁切開一直到管子旁
才有可能切開沾黏組織看到已經完全被包埋在血管壁組織內的斷裂管路
果然在我小心以尖刀慢慢鋸開的血管壁
一直到見到久違的白色的管子為止
然後小心的以最細的蚊鉗將管子夾住不要讓他往內溜然後分離沾黏組織

管子終於輕易地完全拔除了
再回過頭來看被我切開的內頸靜脈已經是個超過兩公分的大洞
血管壁周圍好像狗啃的一般
分不出正常血管壁還是沾黏組織
我想如果直接縫合起來這條內頸靜脈應該會馬上報銷完全阻塞
考慮了一下還是決定補個馬心包膜補片
我請胸腔外科總醫師接手做這個內頸靜脈補片修補手術
儘管他只有看過我們縫合血管幾個月自己單飛沒縫過幾次
還是毫無困難的縫好補片
放開兩邊的血管束帶
內頸靜脈又恢復正常的直徑


這個手術會進展成這麼複雜
真是始料未及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關於port A, 化療用人工血管注射埠

port A 是化療病人的好朋友
外科醫師將還有一條矽質或PE材質的注射管擺在病人的大靜脈中而連接管路的注射埠則擺在病人的胸前
方便每次化療注射時直接注射到注射埠內
完全不用擔心打針漏藥腐蝕皮膚或是不容易注射的困擾
這個管子有人擺了十多年還是用得很好用
有的人放不到一兩個禮拜就會感染拿掉
以前去中山醫院的學長開完心臟手術後
往往會剩下一堆累死人的port A 給我做
一個月總是可以做個20-30個

那個時候
我總認為外科醫師可以那麼會打鎖骨下的中央靜脈導管
其原因一定是這種刀在住院醫師養成教育的一二年級
就每日練習的關係
我們住院醫師去台大加護病房的一個月
總可以在五分鐘之內做好一個鎖骨下中央靜脈導管注射
令台大麻醉醫師主導的外科加護病房護士與住院醫師對我們很刮目相看

因為做Port A 手術時必須以一個14號的粗針頭直接穿刺到病人的鎖骨下
以解剖學上的相對位置才注射
厲害的人五分鐘內就注射好了
全部埋設完管路與注射埠只要15分鐘
遇到新手
這個手術可以弄一個早上
病人在手術台上唉唉叫
流動護士到處找人救火

每年總有幾個因為扎針的時候碰到肺臟造成氣胸讓內科很難跟病人交代
對於一個不到三千元的外科處置
醫師提成被東扣西減
可能拿不到幾百塊錢的手術
其實主治醫師多半將他視為一個非不得以少做為妙的外科手術
擔心有一天
萬一氣胸又沒在病房被發現
病人出問題就慘了
也擔心許多回來門診拆線換藥的病人一大堆埋怨
不是說醫師護士開刀的時候調情聊天訂便當
就是說手術的時候多麼痛手術多麼久
住院醫師完全不理他等等
讓我很尷尬

等到真的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併發症
有個胸腔外科的病人做完發生氣血胸加上乳糜胸以及鎖骨下動脈的假性動脈瘤
搞到後來
還必須放置自己用大隱靜脈包住支架homemade 的包覆式鎖骨下動脈支架處理
才安全過關
我們已經跑到上人膝下的胸外主任
才正式引進使用三角肌溝的頭臂靜脈作為port A 管路的植入路徑
我跟他第一次做
還做了一個小時才順利結束
心裡還有些嘀咕
這樣做真的比較好嗎????

就跟多數的外科新式手術方法一樣
一開始的評斷總是不對的
這樣的手術原本只是特定的科特定的醫師採用
後來發現真的開完刀
醫師擔心傷到血管肺臟的壓力少太多了
手術的時間越來越快
手術的傷口越來越小
幾乎全部的port A 後來都採用這個方法了

我們一個月的port A 最多的時候可以高達60-80台
也就表示醫院一個月有超過80個新發現的癌症病人需要化療的注射管路
實在可怕

再後來
我們醫院的院區大洗牌
癌症中心跟外傷中心獨立出來
我們就順勢將癌症病人的會診port A 全部轉給外傷科處理了
一個月
目前偶爾有些Port A 也多半是婦產科與小兒科的漏網之魚
一個月的刀數已經少到十多台了


今天的病例比較特殊
病人在外傷科
請非常有經驗的學弟幫忙手術
可是port A 導管就是卡住卡在無名靜脈中就是沒辦法往下放到正常的上腔靜脈的位置
遇到這種情況
其實我們是以做心導管的不銹鋼導絲
我們叫做黑泥鰍的東西
先滑進可能有些狹窄問題的無名靜脈或是上腔靜脈
然後再順勢放進導管
piece of cake
我不知道外傷科有沒有這個東西
結果又是悲劇重演
找來第二個醫師
開了第二個傷口
兩個人做了四個小時
最後拔掉管子
很不好意思的還是跟健保局申請這個手術的費用與耗材
將傷口非常漂亮的縫合起來
跟病人對不起
請病人回去內科並考慮要不要將
port A放在下肢或肚皮上

腫瘤內科的醫師很快就想起我們這群血管蟲
希望我們重作馮婦
幫這個病人再開刀一次

可想而知
病人是多麼擔心的再次進到手術室
我還很確定的跟她說這是今年我做的第二個port A 手術
我希望她可以在家裡或進開刀房前考慮清楚
還好她還是相信內科醫師的推薦乖乖的躺到手術台上
我們一樣採用頭臂靜脈的探查方法
在病人拔掉port A 的那一邊
順利找到這條沒被破壞過的血管
將導管順利擺進血管內推到上腔靜脈沒有一絲阻力
結果縫完傷口
病人還在無菌單下擔心的問我找到血管了沒找到血管了沒????......
全部過程20分鐘
還包括照X光確定位置

病人很興奮感激
詢問我們為什麼不多開這個手術
我跟他說   我們都有在手術台上做四個小時的port A 的經驗
不是每個病人狀況都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完成
如果時常出現四個小時的小手術對我們科來說就是虧大錢的刀
四個小時兩個小姐的人力以及手術室的使用權如果再加上外科助手的時新
天呀
開一刀虧一台可能另外開四五台順利完成的刀可能都不見得補得回來
所以我們科的作法是少開為妙
舉例來說
這種刀如果是小兒科的病人
麻醉前後準備
再怎麼順利往往必須超過兩個小時才能結束
管理中心不管這樣的手術是幫了病人
也增加了麻醉科一台手術麻醉的業績
輪到算手術室的成本時
這個手術

就是比局部麻醉手術開得久
就應該負擔比較多的開刀房成本
拜託
這台刀健保才給付三千元呢
比麻醉費動則一萬多元便宜太多
為什麼不去扣麻醉科的手術室使用成本
只扣外科的手術室使用成本呢???
那麼扣剩下的
醫師還可以分甚麼提成呢????

我如果是頭腦還清楚的外科醫師
就知道不會傻到去多開這個手術
只是站在服務病人的角度
我們不得不做呀...

所以衡量整個狀況
只有健保局將這樣的手術也如同有些神經外科的手術或者是麻醉科的麻醉以手術時間來計價
就像計程車一樣
開刀的時間越久可以請領越多的給付
如此才能保障執行手術的臨床科
問題是
這種想法是天方夜譚
難道我們必須跟病人收額外的費用
來平衡醫院在這個手術的負評價???
還是醫院良心發現
重新計算這樣手術的手術房成本
可是講了這麼多年了
算法還是一樣
好了
這對我們外科醫師公平嗎???這對病人公平嗎????
我目前的態度就是這樣
為了減少一些我們科鉅額的開刀房成本
這種刀....少做為妙
至於這類特殊病人就當作可能會陪錢的緣分吧....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連port A 都會烏龜翻身

port A  是心臟外科手術的大宗
他是用來做化學治療的人工血管注射埠
我們利用開刀找出血管的方法將注射埠的管路部份放到病人的上腔靜脈去
而注射埠則埋在鎖骨下的地方讓病人穿衣服可以遮住不會被一眼看到

想到一個月可以做超過50台這種手術就令人擔心新發現的癌症病人又多了那麼多個
port A 基本上是個非常小的手術
除非特別拜託的病人
大概一個月50台都會落入想要學習做這個簡單的手術的住院醫師手上

那一天從外院轉來一個一個禮拜前做了port A卻無法使用的病人
我以為是阻塞了因為x光片上沒看到任何的管路斷裂或轉折的常見狀況
所以馬上安排到開刀房打開傷口準備用不鏽鋼導絲將可能積存在管路上的血栓拿掉
應該可以解決無法使用的問題
也可以為健保局省下一套port A的材料錢

打開傷口一看

port A 既然呈現180度翻轉
也就是原先silicon的注射薄膜應該擺在皮下而注射埠的金屬部分應該固定在胸大肌上面
手術後一個禮拜竟然變成金屬部分朝上薄膜部分朝下
難怪外面的醫院化療室小姐怎麼打都打不進去注射埠中

我看了直發笑
會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當然是住院醫師忘記將port A 固定在肌肉上造成病人活動肩膀的時候
順便把埋在皮下的好大一顆注射埠給轉了180度烏龜大翻身

真是想不到的問題
我思考   這樣的情況是否也會在我們自己醫院發生
嗯, 還是要提醒年輕的醫師即使這樣簡單的手術還是要顧前顧後不要自己省略該有的步驟才行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簡單的port A手術也會出問題



整理硬碟中的照片發現以前幫一位小病人開刀的照片
這是他在台灣最大的醫學中心做的小手術
因為短腸症的關係他需要長期施打營養針
所以醫師好心的幫他做了一個port A 在右側鎖骨下面
小朋友手術後發現傷口疼痛難好皮膚發紅最後變黑
媽媽因為要在台中就近照護
就帶來我們醫院

一看不得了
整個化學治療注射埠上的皮膚已經壞死脫落
根本就是開刀的時候醫師將port A 埋設在皮下時過淺皮下隧道也過小造成皮膚張力過大所以缺血性疼痛壞死發炎最後整塊皮爛掉了

雖然是個小手術
所以時常給小住院醫師處理
結果有些小細節沒注意或是經驗不足或是沒有上級醫師指導就會發生嚴重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