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近日單心室無脾症小患者接二連三的來醫院開刀
我們跟小兒心臟內科醫師討論幾個開刀的方法用來處理病人第一階段手術的最佳方法
這類無脾症的患者Asplenia syndrome
除了有顯著的單心室循環外
特點都有不等程度的右心室出口至肺動脈這條道路的嚴重狹窄甚至未發育
處理的方法當然就是要綁掉不穩定的存開放性動脈導管以及建立一個穩固的主動脈或者無名動脈或者右心室到肺動脈這條道路的分流管
我們可以選擇改良式比提分流管modified BT shunt; 可以選擇不要人工血管的central shunt或者稱為Mee's shunt 或Melbourne shunt; 可以選擇使用人工血管的endo to side 或者side to side 的分流管 ; 可以選擇右心室到肺動脈的分流管簡稱佐野分流管Sano shunt 好了
最後一種是我們最近比較常選擇使用的理由一個是這類的患者中央肺動脈時常發育不良
既然要修補擴大中央肺動脈了就順便選擇佐野分流管
另外也欣賞佐野分流管一般相信可以有效的保留病人的舒張期血壓可以增加冠狀動脈灌流壓力
可能對病人術後恢復有些幫助
(雖然單心室循環裡面
降低後負荷以及維持病人足夠的氧氣運輸量還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 )
至少我們知道似乎Sano shunt 的病人術後的中央肺動脈長的比傳統只做單邊的比提分流管好
也不會有哪一邊的肺動脈長得比較不好或者半年後發現有一邊的肺動脈被分流管往上拉扯
造成局部狹窄的煩惱
http://ejct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7/5/801.abstract ( 參考2005年歐洲心胸外科雜誌)
可是真的要說佐野分流管可以完全將比提分流管打趴到地上那也不至於
因為已經有隨機研究發現兩者術式對病人術後的血流動力學沒有顯著的影響
http://ats.ctsnetjournals.org/cgi/content/abstract/82/5/1603( 參考2006年胸腔外科年鑑 )
我們討論的重點在
越來越多的報告告訴我們佐野分流管
產生了很早期發生的分流管狹窄的問題
即使佐野分流管往往手術後半年至一年小患者就幾乎可以改成
雙向葛蘭分流管(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BGS )
我們就遇過病人術後兩三個月就產生佐野分流管嚴重狹窄必須使用氣球擴張維持分流管足夠強勁血流
由於狹窄的位置常常在分流管被胸骨壓迫的地方以及人工血管與右心室的接合口
所以我們天才般的主任
想到兩個解決的辦法
一個是使用我們在周邊動脈阻塞或者洗腎廔管常用的人工血管distaflo 或venaflow
利用他喇叭口般的設計
讓接口變大減少術後早期接口狹窄的機會
另一個方法竟然被威斯康新兒童醫院的醫師同樣想到發表在論文中了
使用環形人工血管塞進右心室中
減少右心室肌肉及胸骨壓迫人工血管的機會
這在CTSnet 的網站錄影帶大賞曾經播放過
http://www.ctsnet.org/sections/videosection/videos/vg2009_GandyK_ModoftheRVPAinSano.html
最後我們討論墨爾本分流管或者米氏分流管的優缺點
鑑於我們發現有幾個患者在做過這樣的分流管好好的在病房猝死
我們是幾乎將它放棄了
對照國外發表的米氏分流管或稱為中央分流管的斐然成績
我們覺得很奇怪
到底是那個環節有問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